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七十年(二)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在古代文化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石窟地处陇山密林之中,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保存有洞窟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面积约979.54平方米。是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塑像和壁画多数为泥质文物,容易在自身结构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受到破坏。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使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职责,对于麦积山石窟而言,文物保护工作经历了一个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
三、科学管理发轫时期(1962——1972年)
麦积山文物保管所的管理归属,最初归属于天水行署文教科,1955年底移交至天水县人民委员会,1962年底,为了适应成为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的管理形势,麦积山文物保管所转隶甘肃省文化厅直接管理,并从敦煌文物研究所调派文物干部出任所领导。这段时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麦积山石窟第一次建档工作
管理体制变更之后,对麦积山石窟文物的建档工作就提上了日程,整体工作由甘肃省文化局指导。省文化局拨款购买了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用于建档工作,工作人员采用反光法将窟外的光线反射到洞窟内部。至1969年,共拍摄四千多幅作品,一些作品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
洞窟测绘图也是档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极为简单的条件下,按照考古学的方法和原则完成了部分洞窟测绘图,这些图纸后来配合文字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业务人员在做测绘调查)
2、开始文物环境监测工作
1964年,为了给后期的加固工程提供基础资料,在麦积山西崖下建立气象站一座,并购置一些小型的观测设备,如日照义、地温表、气温表等,对洞窟内部的环境也开始记录。1971年,又增加了风向、风速等项目。除此之外,还对山体渗水情况进行了观测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3、架通和翻新栈道
在中央勘察团考察麦积山石窟时,由于时间较短,材料等方面采购困难,仅仅对东西崖的栈道进行了修建,达到了基本可以通行的程度,中区的栈道很多位置没有架通。即使已经架通的栈道,也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无法达到长期管理的牢固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架通的栈道进行了架通,对已经架通的栈道重新进行了翻新维护。至1966年,麦积山石窟最危险的东西崖之间的连接栈道——5窟至135窟之间的栈道架通,大部分洞窟都可以达到。
4、清理环境、安装防护门窗
麦积山石窟的洞窟都是敞口洞窟,没有门窗。 1953年勘察团对洞窟内的鸟粪堆积描述为“深可没胫”。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文管所组织人力逐窟进行了清理工作,将积累多年的动物粪便以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之后对所有洞窟安装了木质门窗,至此才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麦积山石窟洞窟文物的有效管理。
5、对濒危塑像、壁画采取了牵拉支顶应急措施
由于历史上的地震以及泥塑自身结构原因,大部分塑像存在前倾现象,1962年省文化厅工作组调查时“计有29个洞窟内55身塑像发生倾斜崩裂现象,急需加固”。但是,修复这些数量巨大的大型立像,在当时技术以及人力条件下都是很困难。就采取了临时性的支顶措施,采用粗细适当的圆木支顶在塑像的胸、腹等重心位置,保持其基本的稳定性,不会在自然力或人为在破坏下倒塌损毁,为后期的修复奠定基础。
6、建起图书资料室
1963年6月3日国家文物局长王治秋考察了麦积山石窟,返回北京之后,为了支持麦积山石窟的工作,特别是学术研究工作,批准将国家文物局所藏的清版《二十四史》、《历代职官表》、《陇右金石录》等二千多册书籍赠给麦积山,建立起了麦积山石窟图书资料室基本馆藏书目。从1964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每年拨付5000元的资料购置经费,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地古籍书店采购了有关图书万余册。
四、加固工程时期(1972——1984年)
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是我国石窟文物保护工程历史上一项伟大壮举!该工程从1972年立项到1984年工程结束历时十三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历时最长的文物保护工程,是麦积山石窟后期开展一切考古与保护工作的基础。
1953年10月,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后,就广泛地邀请地质、建筑及文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地质地貌勘察,陆续提出了一些地质评价和加固设想。
1972年,国家文物局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三个加固方案:第一方案是东崖加固,措施是粘、锚、顶、罩,西崖文物搬迁;第二方案是东西崖都加固;第三方案是对东西崖裂隙危岩进行临时性抢险加固。虽然这三个方案都不够理想,但基于加固工程的紧迫性,国家文物局于1973年批准采用第一个方案。麦积山石窟自此进入加固工程时期。
加固工期正式开展之前,文管所组织和协调人力,完成了前期的各种准备工作,如工程前三通一平、西崖下清理发掘、洞窟调查以及电影胶片拍摄。
接受勘察设计任务的甘肃省建筑勘察设计院在现场认真勘察后,提出西崖可以加固,并且难度小于东崖。于是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全部崖壁采用“锚杆挡墙、大柱支顶、化学灌浆粘结”的方案。
在工程前期进行的各种工程试验中,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成功进行了锚杆锚固试验。在试验考察中逐渐形成共识:在麦积山加固工程中采用“喷锚支护”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喷锚支护”加固方案的优点是:第一,利用锚杆将危岩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层紧紧拉在基岩上,从而防止崖面继续风化剥落和危岩坍塌;第二,采用喷锚技术,辅以粘拖等措施,可以保持山体及洞窟外形;第三,喷锚混凝土牛腿、块体和悬梁,是修复栈道、廊柱和檐棚等较好措施。第四,可以节约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功效高,速度快,会显著降低工程造价。
1977年初,甘肃省建筑五公司施工人员进驻现场,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工程先从西崖开始
(西崖加固现场)
至1981年基本完成西崖的加固工作,将工程移至东崖,对所有危岩采取“捆吊、喷连、快锚”的办法进行加固施工。先进行东崖上部五工段(牛儿堂东侧)巨型危岩的加固施工。这块危岩重580吨,对它加固施工的成功与否,是全工程关键。加固施工时先按既定办法将危岩捆绑之后,在以若干长15米的斜锚杆和水平锚杆交错锚固危岩;对危岩内部两道裂隙进行灌浆粘结;在其下部崖壁凹进处制作大型喷锚混凝土牛腿承托。此块危岩加固成功后甘肃省文化厅专门发来电报表示祝贺。
1984年4月,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全面竣工。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喷护总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打锚杆2300根,总进尺12500米;架设钢混结构新栈道1000米。同年7月,在天水召开了工程鉴定及竣工验收会议。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与赞扬。会议通过了工程鉴定与竣工验收。
会议通过的《鉴定意见》写到: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在总结了国内岩体加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麦积山石窟岩体的特点和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成功地采用了‘喷、锚、粘、托’综合加固技术,为保护石窟文物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工程造价仅用30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这样的采用先进技术综合治理石窟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都是突出的。”并且建议在类似加固工程中应用。1985年该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工程期间,利用加固工程的脚手架对高度十余米的东西崖大佛进行了维修,
( 修复98窟大佛前反复研究抢险加固方案)
同时还对部分洞窟中的大型造像进行了扶正工程。